集团新闻 集团新闻
66

再议水泥产能过剩问题及其反思

作者:  浏览量:1268  发布时间:2013-04-26 17:08:19  

再议水泥产能过剩问题及其反思

中国水泥协会高级顾问  高长明


近年以来,我国水泥产能过剩已成为媒体报道的大热点,各种“评论”和“访谈”对水泥产能的评估似乎也在逐步升级。例如严重过剩、深度过剩、长期过剩、危机过剩,绝对过剩等,众说纷纭。


这种水泥产能过剩警钟的敲响,对于仍深浸在盲目新建水泥产能的投资者或投机者是一帖很好的“清醒剂”,告诫他们必须立即“刹车”,否则就很可能会“血本无归”。这样一方面起到了投资导向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防止了水泥产能过剩的进一步加重。同时也为下一步对应水泥产能过剩措施和相应政策的出台,深入结构调整,水泥产业升级转型制造了广泛的舆论准备,不失为一个有益的必要的前奏。


研讨基准


从科学客观的剖析出发,水泥产能过剩已经到了如何程度,本应有一个实事求是的基本共识。现在已经是见仁见智的情况,我们也没有必要为这个水泥产能过剩程度的“形容词”去强求一个统一的认识,完全可以求同存异。所谓“同”就是对我国现有水泥产能实际客观情况的基本认同,这就需要用实际数据来说话,如表1所示。


首先我们大家必须对表1中2011年的数据予以确认,因为这是客观上已经发生的事实。如果这些数据有所差别的话,那只是统计差别引起的,不应涉及主观认识上的差别,所以确定一套2011年大家都公认的数据应该不困难,可以做到的,而且也正是探讨水泥产能过剩问题所必需具备的共同基础和基准。否则就会发生基本概念不清,采信数据杂乱,基准不明确统一,造成各有所说的混沌局面,无从科学准确地交流探讨。


应对措施


至于如何应对当今水泥产能过剩局面,笔者建议采取下述3项针对性的措施及相应的政策,相信可以较好地收到实效。


1.去立窑。完全彻底淘汰立窑等落后产能,现今残存的尚有约2.1亿吨1500台立窑熟料产能,以及4.5亿吨3200台小球磨水泥粉磨产能,合计有效落后水泥产能3.5亿吨,在2012年-2015年内必须完全淘汰干净。这样就可以在2011年的基准上消减水泥产能近3.5亿吨。


必须强调,最重要的淘汰对象应该针对立窑熟料产能,全部拆除立窑,落后小球磨就难为“无米之炊”了。


2.去低质。大幅消减32.5级低质水泥在总产量中的比例,由现今的75%下降到30%以下,使42.5级的中等质量水泥的比重现现今的22%上升到60-65%。但是这只能说是水泥质量结构的由低质向中质的转型,还不能称为“高标化”。估计这个去低质的过程可能会历时4年-6年,届时熟料系数将由现今的62.5%上升至73%,其对水泥产能的消减约2.5亿吨。


但是从水泥工业既得的经济利益来考量,水泥中少掺了2.5亿吨混合材,既少生产了水泥,还损失了不少的利废奖励收益。如果以2011年的情况来看,这项损失或将高达100亿元。显然,这一措施对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利益与水泥企业的眼前利益是有较大矛盾的,因而如何调整现有的利废奖励政策,政府的引导和智慧是至关重要的,否则,真要实现这一转型必将十分艰难或须旷日持久。


3.全面大幅地提升水泥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与智能化运行的水平。现今水泥工业在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方面已发展到趋于“顶峰”的程度,水泥窑系统的产能已达到13000t/d-14000t/d,熟料热耗已降到680*4.18kj/kg左右,进一步再提高的空间将日益减小。在现有水泥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条件下,意欲在较短时期内,例如3年左右,较显著地全面提升水泥生产线的经济运行效益,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一个主要方向和途径就是实现全盘自动化控制和智能化生产运行。这一方面的发展空间还比较大,收效也将较快。这已经成为国际著名的全套水泥装备供应厂商大力研发的热门课题之一。我国在水泥生产自动化与智能化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还相当大,发展潜力更大。全面实现水泥生产自动化与智能化以后,估计每年的经济效益可达50-100亿元左右,所谓的水泥生产精细化管理以及水泥窑的最经济的操作模式等应该隶属于水泥生产自动化与智能化的范畴之内。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在今后严格控制新增水泥产能条件下,以2011年水泥工业的基本数据为基准,采取以上3项措施或政策后,预计到2015年就能消减水泥产能4亿-4.5亿吨,到2018年将能消减6.5-7亿吨,其中去立窑贡献约3-3.5亿吨,去低质贡献约2.5亿吨,自动化与智能化贡献约1亿吨。


必须强调指出,是否能够圆满实现上述3项结构调整与转型措施是有前提的,其先决条件就是:第一,今后3-4年内必须严格控制新增水泥产能,即除了等量或超量淘汰替代落后产能以外,不再新增产能;第二,继续大力技术创新,研发新产品,增效创收;第三,水泥企业大规模深度整合重组,提高集中度和区域性水泥合理议价话语权,促进水泥价格合理回归,实现“量本位”向“质本位”的转型,确保能获得必要的、足够的、合理的经济收益来支撑上述3项措施的顺利实施。


若干反思


近10年以来,虽然国家政策一直在引导着要淘汰落后水泥产能,但立窑水泥产能延到2011年底仍残存3.5亿吨,除了某些地方保护的人为因素之外,其最关键的因素是市场供求关系的决定性作用。那就是2011年以前我国累计新增的新型干法水泥产能还不够多,尚不足以充分淘汰并取代全部落后产能,给立窑水泥留下了继续得以残存的一定空间和时间。


反思2009-2011年我国大力新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新增水泥产能近8亿吨(预计2012年还将新增2.2亿吨)的迅猛扩张历程。它除了造成今天大家“口诛笔伐”的水泥产能严重过剩的负面作用以外,相反地同时也恰巧造就了彻底淘汰立窑水泥的雄厚物质基础。只是当时我们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正面作用而已。今天回眸似乎颇有“歪打正着”之意。


所以笔者认为,如果没有现在这样的水泥产能过剩,我们今天就不能有把握地说今后2-3年内把立窑水泥等落后产能全部淘汰干净,更不可能提出在4-6年内实现水泥品质的去低质化。同时,这一实践也充分证明了产能过剩是实施优胜劣汰、技术创新的前提条件,并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因而适当的产能过剩是科技进步的需要,其并非“洪水猛兽”,无需过分紧张。更何况我国水泥产能之过剩,其中落后低质的产能占有的比重很大,岂不正好是将其淘汰干净的正当时!


表1:我国水泥产量与产能的实际情况(2011年)与预测(2012年)




注:2012年预测值考虑了本年度新增水泥产能2.5亿吨(约160条新型干法生产线)以及淘汰立窑落后水泥产能2.1亿吨。

摘自:《中国建材报》2012年10月9日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